学者观点

吴文新 江永杰:中华民族没有信仰吗?

字号+作者:吴文新、江永杰 来源:昆仑策网 2024-05-13 09:37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导读】“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变成无根浮萍、行走“僵尸”;一个国家没'...

1.jpgINP品论天涯网

【导读】“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变成无根浮萍、行走“僵尸”;一个国家没有信仰;就会四分五裂、任人宰割;一个民族没有信仰,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受人欺凌。INP品论天涯网

本文作者认为易中天教授对信仰的认知存在偏差,他将信仰狭隘地理解为超自然、超世俗的宗教信仰,摒弃了世俗信仰,进而否定了中华民族信仰的存在。而这正是基于易中天教授对中西文明的倾向性阐释,他在“贬低中华文明,膜拜西方文明”的文明立场上丧失了民族信仰,并在为“财富精英”的辩护中漠视信仰的人民性基础,反映了有产阶级或“财富精英”的利益需求。揭开易中天教授所谓的唯物史观幌子,就能发现其内蕴的“普世价值”和新自由主义价值观,且他的言论极具蛊惑性和隐蔽性,会误导公众从而产生对民族信仰和中华文明的质疑。易中天教授关于中国人无需信仰的言论,究其根本,也否定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INP品论天涯网

因此,作者强调,信仰是社会发展、人生选择中不可缺少的内核,“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我国科学的信仰体系构建,需要做好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普及化工作,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学者占领信仰“主阵地”,让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INP品论天涯网

中华民族没有信仰吗?INP品论天涯网

——评易中天教授的中华民族信仰观INP品论天涯网

吴文新 江永杰INP品论天涯网

易中天教授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和出版著作中提及中华民族没有信仰,中国人也不需要信仰,他对民族信仰的否定折射出他对中华文明的虚无态度和人民立场的缺失,在“普世价值”的虚伪谎言中不断贩卖新自由主义价值观。让“无信仰”的人讲信仰,带来的只有信仰的崩塌和瓦解。INP品论天涯网

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唯物史观,驳斥易中天教授关于信仰的谬论,以增强我们的民族信仰自觉与自信。INP品论天涯网

01INP品论天涯网

在对信仰的狭隘理解中摒弃世俗信仰INP品论天涯网

在易中天教授看来,我们的民族从来没有信仰。他自始至终的观点是:“中国原本没有宗教,也没有信仰”;“信仰就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坚定不移地相信,比如上帝或安拉”;“没有宗教,就不会有信仰”。由此可以发现,易中天教授将信仰狭隘地界定为宗教信仰,把宗教定义为以信仰为核心的一整套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但是,宗教只是信仰的早期和粗陋的形态,而并非信仰的全部含义。信仰本身是包容的,信仰的含义包含着处事的态度和为之付出的行动,是“知行合一”的行为总体。为适应社会发展,宗教形态的信仰不断历经世俗化变革,在超世俗的宗教信仰之外,还存在世俗信仰。宗教信仰基于“神-天-人”的神秘整体性,而世俗信仰以天人整体性的客观现实性为基础。信仰并非完全的、超世俗的、纯粹的抽象,信仰世俗化并非悖论,只是易中天教授在对信仰的狭隘理解中摒弃了世俗信仰。INP品论天涯网

基于对易中天教授信仰认知的辨正,信仰必须从超越宗教的意义上理解。作为信仰对象,是高于现实的因而具有理想性的价值,我们对积极入世的儒家文化的追崇、对大同社会的向往,是根植于社会的世俗信仰;对佛家的出世观念,对“轮回转世”的认同,也是一种信仰,这些信仰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追求。所以,信仰是包容的,可以是超世俗的,也可以是世俗的,甚至可以是两者参半的。在《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中,易中天教授谈到中华文明有三种精神:人本精神(即无神论)、现实精神(即信而不仰,不承认彼岸世界,但不排除大众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民间信仰”)、艺术精神(即礼乐教化等)。然而,这三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世俗信仰的三个要素,恰与他所谓的“无信仰”之说相矛盾。INP品论天涯网

02INP品论天涯网

在中西文明的倾向性阐释中丧失民族信仰INP品论天涯网

易中天教授得出中华民族无信仰的论调,与其长期对文明本身的理解,尤其是对中西方文明不同态度倾向的阐释是分不开的。只有在精准理解中华民族历史及其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才会挺立起坚强的民族自信心。INP品论天涯网

●贬低中华文明:直接消解中华民族信仰INP品论天涯网

易中天教授主观割裂历史,庸俗解读文化,为追求标新立异而以评价的支流为主流,以“新”视角解读历史文化之名行歪曲历史文化之实。从文明的历史源头、文化传承上皆致力于贬低中华文明。易中天教授以宗教、哲学和艺术为标准衡量中华文明史,得出中华文明最早的起源只能从二里头遗址算起,因此中华文明只有三千七百年。而以哲学、宗教和艺术的出现、城市和文字的考证来敲定中华文明起源的这套标准正是西方社会对文明认知的标准。INP品论天涯网

翻开易中天教授的著作,就会发现书中刻意渲染低级趣味,制造低俗情趣。传统文化要想普及必须做到大众化、通俗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可以用于哗众取宠,以吸引眼球的方式庸俗化、低俗化。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易中天教授的著作给读者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传统文化的真谛和历史事件的本质性、规律性认知,而是这些经过加工处理的扭曲画面。实际上,易中天教授不过是借助传播传统文化的幌子,向青少年灌输其低俗、庸俗的价值观。通过这种普及读物,青少年得到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将对我国的文化自信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INP品论天涯网

●膜拜西方文明:间接否定中华民族信仰INP品论天涯网

易中天教授近年来的代表性著作当属体系庞大的《易中天中华史》,这套书随处透露着易中天教授对西方文明“不明是非”的追崇。INP品论天涯网

2.jpgINP品论天涯网

1.所谓“美国精神”对“希腊精神”的一以贯之INP品论天涯网

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从反抗殖民侵略演变成“继承”殖民侵略,在自身获得独立以后,仍然采用这种方式将自身受到的压迫强加于其他民族。易中天教授把美国争取独立解放的一小段历史引申为一部完整的美国史,无视美国在追求自身独立、自由、平等后,迫使其他国家和地区陷入不独立、不自由、不平等的境地。如此一个“战争贩子”“侵略大国”,易中天教授却将独立、自由、平等的帽子戴到美国头上,将其概括为“美国精神”,使美国摇身一变成了独立、自由、平等的标杆、典范。INP品论天涯网

2.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开脱INP品论天涯网

易中天教授膜拜西方文明,甚至不惜为部分负面事件开脱,但他的论点和依据却经不起推敲,实则是拿片面的、裁剪过的史料,用局部的、微小的历史事件来代表整体的、全面的历史。易中天教授以西方列强的视角来解读鸦片战争,由此得出“鸦片战争只为贸易论”“战争平等论”的结论。以条约中列强对清政府的几句“客气话”来减轻清政府遭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认为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就是平等之处,可事实是西方列强要求将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将一切涉外事务放在清政府最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才强调:“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易中天教授如此美化侵华战争,站在推崇西方文明的基本立场上,将中华文明本身置于否定之中,又怎么会形成民族信仰呢?INP品论天涯网

03INP品论天涯网

在为“财富精英”辩护中漠视信仰的人民基础INP品论天涯网

如果我们揭开易中天教授思想的本来面目,就会发现他“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在名利双收的诱惑下,易中天教授受资本逻辑支配,为不同时期的有产阶级、剥削阶级或“财富精英”辩护,背离了人民立场。INP品论天涯网

●无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INP品论天涯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而易中天教授却忽视人民立场,其著作只体现王侯将相、士大夫之类历史人物,对农民阶级则缺乏关注。易中天教授以宏大的国家制度和中华文明为主线,但这部“鸿篇巨著”的中华史,对农民起义的介绍仅限于陈胜、吴广起义,对黄巾起义、黄巢起义等有些许论述,而对其他的群众运动、民间活动只是蜻蜓点水,相较于撰写王侯将相、精英人物的篇幅而言,简直就是微不足道。INP品论天涯网

●看不到私有制是“贫穷、愚昧之源”的历史事实INP品论天涯网

在《先秦诸子》一书中,易中天教授曾提出:“文明、富裕、发展、科技进步,也绝不是导致罪恶的原因。贫穷、愚昧、落后。才是万恶之源。”但是正是私有制造成阶级对立,造成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贫富差距和受教育程度不同,因而才滋生贫穷、愚昧与富足、自由的对立。然而,易中天教授却从中得出贫穷和愚昧是万恶之源,好像贫穷和愚昧是某些人天生的、先在的、固有的、永恒的。究其根本,贫穷和愚昧只是表面现象、只是私有化社会历史运动的结果,万恶之源是私有制。易中天教授处处为私有制辩护,而人的真正解放恰恰建立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之上。INP品论天涯网

●反映有产阶级或”财富精英”的利益需求INP品论天涯网

毛泽东认为:“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易中天教授之所以持有这样的态度,正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而是在资本逻辑支配下站在了“财富精英”的立场上,代表了他们的利益、为他们代言,必然受到该利益集团的拥护。铺天盖地的文章推广、广告信息、宣传演讲,将易中天教授推向了“学术市场”或“思想市场”,批量式生产历史作品,使其名利双收。在资本的裹挟下,易中天教授已经被市场化,为了在市场上“经久不衰”,只有持续露面、刻意媚俗、吸人眼球。简言之,易中天教授的思想显然背离了人民立场,主张迎合有产阶级或“财富精英”的利益需求。INP品论天涯网

04INP品论天涯网

以所谓唯物史观为幌子传播INP品论天涯网

●“普世价值”与新自由主义INP品论天涯网

按易中天教授的观点,中华文明无信仰、无恒定价值观,而西方文明才是存在真正信仰的文明,才是存在独立、自由、平等价值体系的文明,实则坚持的是西方的“普世价值”,并暗含新自由主义及其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INP品论天涯网

●以“普世价值”灌输西方意识形态INP品论天涯网

“普世价值”是西方对外灌输其意识形态的价值观手段,这也正是易中天教授否定我国信仰,扭曲中华文明的价值准则。易中天教授提到西方向外灌输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是出于善意、出于情怀,为了向全世界弘扬独立、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从而让整个世界“分享”其益。然而,易中天教授似乎忽略了“普世价值”的实践背叛了它在理论上所设定的价值追求,如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启蒙运动”的理想设定与其结果的悖反一样,“普世价值”实践的结果反倒成了一幅极不普世的讽刺画。以西方”普世价值”为标准,衡量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只会歪曲事实,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没有了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的一切行动都将失去凝聚力,丧失历史主动和精神动力,最终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的国本。INP品论天涯网

●以新自由主义蛊惑民众INP品论天涯网

对易中天教授的思想进行解析,就能发现其世界观呈现出一种尴尬的二元结构,既有“学而不精”的所谓唯物史观,且在其著述中被严重曲解和边缘化;同时又充斥着新自由主义的立场和思想方法,易中天教授对文明、历史和文化的认知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种种观点十分契合。INP品论天涯网

1. 骨子里认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INP品论天涯网

易中天教授对私有产权的极端认同,充分体现他追求产权私有化的实质,实际表明了他新自由主义者的本质。易中天教授认为独立人格不可侵犯建立在一个重要前提下,就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重点是个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经济独立的结果,是人格的独立;人格独立的结果,则是意志的自由。”但是他所说的独立人格、自由意志是欺骗性、排他性的独立和自由,是有产阶级才能享受到的独立和自由,私有财产一词也仅模糊表达了新自由主义者在所有制层面对私有制的拥护,广大民众极易落入易中天教授的话语陷阱,在现实中成为这些“自由”的牺牲品。INP品论天涯网

2. 有鲜明的个人主义思想倾向INP品论天涯网

易中天教授在《先秦诸子》中对墨子和杨朱的评论,显现出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易中天教授将“拔一毛而利天下”都不肯的杨朱视为主张天下为公的代表,理由是杨朱反对一切侵犯和占有,认为所有东西都是私有财产,应当得到保护;而认为为社会考虑的墨子,实际上专制独裁,极权统治,没有人性。在易中天教授看来,杨朱是正当捍卫个人权益;而关心劳动人民,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的墨子则是“矫枉过正”,毫无人性。由此可见,他在阐释历史时,对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的历史事件,强调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因此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INP品论天涯网

05INP品论天涯网

在蛊惑性言论中煽动群众否认民族信仰INP品论天涯网

易中天教授的理论明显具有新自由主义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又以所谓的唯物史观标榜自身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这让他的言论充满蛊惑性和隐蔽性,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的时代具有危险性。易中天教授对相关问题的解读,时常夹带新自由主义“私货”,致力于让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一整套西方价值体系,这使缺乏专业知识素养的普通读者极易受其误导,从而对民族信仰、中华文明产生怀疑,进而丧失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易中天教授表面上淡化其意识形态,“客观”展开中西文明比较,实际却暗中运用西方价值标准,因而难以被普通民众察觉。易中天教授以这套西方“普世价值”和新自由主义价值观来曲解中华文明,煽动民众接受西方文明,进而否定我国的民族信仰,并以极具蛊惑性和虚伪性的言辞进行“包装”和“掩饰”,使得这套曲解中华文明和民族信仰的价值观念似乎外在地契合了部分民众的情感诉求,但是抛开外在而直击本质就会发现其危害。INP品论天涯网

06INP品论天涯网

为民族复兴坚定中华民族科学信仰INP品论天涯网

信仰是社会发展、人生选择中不可缺少的内核,“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面对众多现实问题,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反映现实此岸世界的世俗信仰,并且是科学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真正指导实践、关注现实的信仰。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根本上否定宗教性、民俗性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体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并且始终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因而,要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导下,积极引导多样化的信仰形态与之相适应,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其他思潮的重要引领作用。INP品论天涯网

我国科学的信仰体系构建,需要做好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普及化工作,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学者占领信仰“主阵地”,让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让错误思想无处遁形,防止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蛊惑和荼毒社会思想领域。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高度重视、持久坚持且不能“筑塌”的“信仰长城”,是新时代全体中国人民真正的“精神家园”。INP品论天涯网

(作者:吴文新,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永杰,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海派经济学杂志”,原刊于《政治经济学研究》2024年第1期)INP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